一江春水綠,兩岸荔枝紅。從化的荔枝紅了,流溪河畔,綠林山間,都有它的身影,真是如詩如畫。 荔枝作為嶺南佳果之首,千百年來一直受人喜愛,更是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卷里留下濃墨重彩的記錄。如今,荔枝早已不是王侯將相的特貢,而是成為平民百姓都能享用的美味。每年蟬鳴荔紅之時,荔枝就是水果市場絕對的主角。
作為全國最重要、最大的荔枝產區,廣東在荔枝產業創新發展上更是走在前列。今年5月1日,《廣東荔枝產業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實施,這一舉措與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思路不謀而合。借此契機,7月2日,廣州從化區聯合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廣東省農科院等權威機構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泰國正大集團等單位舉辦《廣東荔枝產業保護條例》頒布實施暨荔枝產業創新發展研討會,為從化荔枝產業尋找出路,更為荔枝產業尋找發展契機。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病蟲防控崗位專家姜子德
荔枝病蟲害嚴重威脅到荔枝的生產,如何正確掌握防治策略,對荔枝生產的安全以及荔枝品質產量至關重要。針對廣東荔枝病害發生的特點,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病蟲防控崗位專家姜子德總結到,枝自開花至果實采收,廣東的氣候都非常適宜荔枝霜疫病和炭疽病的發生。且近幾年荔枝的生理病害有增多的趨勢。如果遇到連續下雨,病害的防治措施就更難以實施。
提高防控意識采用綠色防控
對此,種植者必須充分重視病害防控,才可能避免遭受重大的經濟損失。當前,我國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21.9公斤,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畝8公斤),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對于農藥,據統計,2012-2014年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藥平均使用量31.1萬噸(折百,下同),比2009-2011年增加9.2%。農藥與化肥的過量使用,不僅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也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
因而,實施荔枝病蟲害的綠色防控及化肥農藥的減施增效是我國荔枝產業生產安全、荔枝果品質量安全和產區生態環境安全的需要。
然而什么是病蟲害綠色防控?以確保農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為目的,優先采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技術措施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行為。這是社會(溯源果品)和農業發展(健康果品)的需要。
其中,病蟲害綠色防控主要有七大關鍵技術:實用且準確的病蟲害測報技術、天敵釋放與保護利用技術、微生物制劑應用技術、抗生素制劑應用技術、生物與物理誘控技術、植物源農藥應用技術、生態調控技術。
而病蟲害綠色防控的主要做法是提高認識,統一思想。通過加強檔案記載,為預測預報積累第一手資料,有利于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是實施荔枝可追溯生產的需要。同時,搞好預測預報,以及注重技術集成創新和統防統治。
霜疫霉病與炭疽病綜合防控技術
據了解,荔枝霜疫霉病與炭疽病對荔枝危害大,造成大量落果,損失嚴重。其中荔枝霜疫霉病在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和臺灣等地發生嚴重,主要為害花和近成熟果,導致大量落花和落果,損失30-80%。往往荔枝霜疫霉病隨著高濕度的天氣而加速蔓延,最適發病溫度25℃。同時,凡已感病的果園,只要連續下雨數天,病害將嚴重爆發。果實采前染病,如天氣連續晴朗,暫時不表現癥狀,但在貯運時高濕,迅速爆發,引起大量爛果。
而對于荔枝炭疽病,早期為害嫩梢、葉片、花穗、枝條和幼果,有的果園病葉率達30-40%;后期為害果實,造成大量落果。炭疽病發病最適溫度為22-32℃,在28-32℃高溫時,易發生流行。且多為害樹勢弱的幼年樹和立地條件差的老年樹,特別是在山地果園,由于營養條件差,發病往往嚴重。
對此,姜子德建議這兩種病害的綜合防治以栽培為基礎,加強肥水管理,輔以藥劑防治。
綜合防治措施具體有以下幾點:其一為修枝和清園,采后結合秋冬修剪,保證樹冠通風透光,雨后易干爽。樹上和地下病果、爛果,枯枝落葉,清出果園集中燒毀,防止病菌入地越冬而成為明年的侵染菌源。其二為注重肥水管理,以基肥為主,化肥為輔,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秋冬干旱時,應灌水防旱,雨季及時清溝排水,防止果園積水。其三為施藥保秋梢,秋冬修剪清園后,及時噴施1-2次保護性藥劑,保證秋梢和結果母枝的健康生長。藥劑可用較經濟且防效較好的30%氧氯化銅懸浮劑600-800倍液噴霧。其四為噴藥護花果,花蕾期至成熟期噴藥防治,以預防保護為主,應根據天氣及病害發展情況而定,噴足水量,把整株樹均勻噴濕,噴及葉面葉背,交替用藥,防止產生抗藥性。如遇連續下雨,則應搶晴噴藥,果實成熟期是關鍵時期,應密切注意天氣變化,噴藥護果。
【以下藥劑由姜子德老師推薦,僅供參考。】